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新淼在《人民日报》上撰文
发布时间:2025-10-09 11:49
原标题:百年守护,万世恩惠(人间茶馆) 今年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博物院”)成立一百周年的吉祥之年。百年博物馆的历史虽然只占故宫历史的六分之一,但其重要性却是巨大的。 1925年10月10日,国立故宫博物院成立。这使得曾经的帝王居住场所变成了普通百姓可以自由进出的地方。清宫古藏,象征着君主的合法权威,与民众共享。它深刻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具有许多象征意义。 “宫”与“天井”的融合,是故宫博物院的身份。因此,故宫博物院是一座结合历史宫殿遗址特点的博物馆,古建筑、古代艺术、清宫藏品和档案。它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兼具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宫廷文化博物馆特色,并恪守国际公认的“保存原物”和“展示原物”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地之一。故宫博物院有着不寻常的历史。故宫博物院成立一百周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期间,故宫博物院13000余箱文物被南迁、疏散至西南地区,以免遭日寇破坏。历经10年的拖延、数千公里,历尽千辛万苦,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国宝中华民族的特色基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故宫文物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独特使者和见证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根源。故宫文物南迁的壮举,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宫文物的有效保护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全国抗战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作出的伟大贡献。一百年来,故宫博物院积累了深厚的底蕴,形成了独特的理念、品格、气质等。是这种精神对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故宫的宝贵遗产博物馆。这种精神的根源在于“国宝就是生命”的信念。这种精神认识到他们保护的珍贵文物的重要性和他们承担的神圣责任。它源于深刻的理解。这就是故宫同事的价值。无数紫禁城文物守护者、管理者、研究者和修复者的努力和奉献,体现了百年来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和历史感。文化遗产的价值需要不断挖掘、研究和深刻认识。作为故宫博物院遗产的守护者、保管者和继承者,数百年来,故宫博物院不断挖掘故宫的价值。从21世纪初开始,随着故宫的价值被进一步挖掘,人们认识到故宫是一套文化。这是对紫禁城价值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故宫蕴藏着古建筑、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价值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然而,故宫的古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壳”,故宫也不仅仅是一个“藏宝”的地方。故宫的每一个文物和建筑都是一个独立的、孤立的实体,其中蕴含着生动的人物和事件,共同构成了一幅绵长、多彩的历史文化画卷。这就是故宫文化的完整性。因此,文化完整性是故宫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故宫考察主张从文化完整性的角度评价故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提出打破学科界限,从文物、古建筑、古建筑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宫殿遗址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这种研究打开了人们对个体文物研究的思维,进入强调联系和发展的哲学思维方法,进入通向审美和欣赏的美学思维方法,进入关注社会和语境的历史思维方法,延伸到其他领域的理解,防止孤立地看待文物,防止文物文化研究的“碎片化”(流动和固定)。文化财产)。这就是故宫调查的本质。由于故宫的地位之高,故宫博物院建成后,不仅成为中国的故宫,而且成为世界的故宫,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对话的历史。作为一个特殊的作为文明对话的形式,故宫博物院接待过许多国家的国家元首。这些尊贵的国宾参观故宫时,不仅看到了故宫雄伟的建筑和稀世珍宝,而且了解了中国、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当今中国人对待遗产的态度以及遗产保护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参观故宫,不仅是外国政要,来自世界各地的普通民众也可以成为文明使者,与东方文明和中华文明平等互动。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故宫博物院已成为人类文明对话的重要舞台。 1929年10月10日,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四周年,李钰故宫博物院创办人、院长贺建奎发表演讲,回应社会对故宫博物院如何成为“完美”文化机构的期待。他希望清朝故宫成为一座“活的紫禁城”,而活的紫禁城的精神就是坚守一个“公”字。 “故宫”的本质是其不可阻挡的活力和高贵的精神。为此,我们需要一座不断创新发展的故宫,一座与时俱进的故宫,一座不忘使命的故宫。故宫博物院以“安全宫、学术宫、数字宫、活力宫”建设为支撑,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典范、文旅融合引领者、中华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中心。谢谢在几代故宫人的不懈努力下,故宫博物院不断发展。如今,故宫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的重要象征,必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辉煌的紫禁城和帝国皇宫的历史。人生的酸甜苦辣,百年的奇景。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原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