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电量低”充电会自燃吗?谣言散布者被捕
发布时间:2025-11-07 13:13
2025 年 11 月 6 日 传闻:今年河南、安徽两省中小学会放秋假吗? 真相:近日,河南、安徽两省部分媒体发布中小学春秋假期信息并称:“许昌市被认定为河南省中小学春秋假期试点城市之一”。 “周口市中小学2025年秋假安排如下”、“芜湖市中小学将于11月12日至12日放学第一个秋假”。此次活动将持续14天,包括周末,共计5天”,引发关注。对此,河南许昌、周口、安徽芜湖教育部门回应称:“秋假没有安排,网上的消息都是谣言。”假期安排中小学规划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教育政策和地方教育部门的统一协议,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如想了解相关安排,请关注当地教育部门官方网站,切勿相信或传播未经官方证实的“谣言”。 (来源:微信公众号“河南晴朗”、@大河旗、安徽省网络辟谣平台) 科普普及:熬夜猝死的几率有多大?医生画了四条红线 详情:熬夜虽然不会直接影响猝死,但确实会增加猝死的风险。熬夜导致的心源性猝死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如果出现以下四种情况,应立即停止工作,立即休息。 1.每天睡眠时间少于4小时,连续3小时或以上连续 e 天 这相当于让你的心跳保持快速72小时。每次心脏跳动时,心肌细胞都会因收缩和放松而磨损。正常睡眠期间,心肌细胞有40%的时间进行自我修复,但当人体不睡觉时,修复几乎停止。研究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心肌耗氧量比正常情况增加三倍,血管痉挛的可能性比正常情况增加五倍。 2、熬夜不睡觉 在健康成年人中,有实验记录表明,当你整夜保持清醒时,你的血压会急剧上升15至20毫米汞柱,血液粘度会增加高达20%。如果这个时候连一楼都上去,你心里的负担就会超过极限。有机会被拯救。 3、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且持续时间较长 熬夜会增加血压中的炎症因子。克罗尼c 损害血管内皮的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会促进斑块形成。更危险的是,肥胖、吸烟、高盐高辛饮食等因素会使斑块更加脆弱,随时可能破裂、阻塞血管。 4、熬夜+白天高压工作/运动 熬夜后,系统本身交感神经系统就处于兴奋状态。当去甲肾上腺素受到工作压力、精神崩溃或剧烈运动的刺激时,它会迅速增加。 如果你熬夜太累,起床困难,休息12小时也无法恢复,胸口感觉有块石头压着,有时延伸到左肩或下巴,莫名出冷汗,手脚冰冷,恶心呕吐,走几步就气短,感觉快要跑不动了。空气。心肌梗塞的征兆。此时,坐下休息并立即拨打920。它可能会挽救您的生命。 (来源:微信公众号“生命时报”) 报道称,陈某因编造车辆装载“劣质”电池会自燃的谣言而被北京警方逮捕。 详情:北京顺义警方近日接到举报,有人在网上编造谣言,声称某新能源汽车使用“劣质电池”充电,导致车辆自燃。警方立即展开调查,将编造不实谣言的陈某抓获。陈解释说,作为一个恶作剧,他利用互联网发布了某品牌自燃汽车的照片,并发明了该汽车充电“不合格”导致自燃的想法。编辑后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网友们。最终,陈先生被顺义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来源:北京国际报道网、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报道:四川省公布5起涉商网络谣言典型案例 详情:近期,网络上出现虚假信息,通过“断章取义”、“嫁接”、“标题党”等方式对企业和企业家进行诽谤诽谤,扰乱网络秩序。四川省网信办持续加强应对和曝光监测工作,目前已通报5起典型案例。 案例一:单方面解读企业广告,诽谤企业形象和声誉的行为 四川省某商业银行即将上市的关键阶段,微信某些金融公众号发布虚假文章公开、片面解读银行招股说明书数据,利用不正确的数据统计得出错误结果,诽谤公司形象,严重侵犯公司合法权益。 案例2:发布损害公司品牌形象的“点击诱饵”文章 四川省两大国有企业正在依法依规进行战略重组。某些财经媒体曲解新闻原意,以国企兼并重组为伎俩,曲解其经营方式和收购政策,以四川能源的“巨无霸”为合并后的“第一笔收购”,以9.29亿收购风能公司。》标题中发布虚假信息,曲解公司经营策略,对公司正常经营造成负面影响。 案例三:恶意断章取义抹黑企业创新 一些故事抖音ace恶意捏造四川大型民营企业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提及的传统产业智慧化升级相关言论,断章取义,在多个平台炮制类似但不准确的文章和视频,损害企业家和企业创新形象。 例四:夸大商人的工资并诽谤其名誉 微信财务披露号采用片面解读、断章取义、虚构数据等方式,歪曲四川某航天与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内容,夸大该公司总裁薪酬,给商人个人声誉和公司股价带来负面影响。 案例5:误解公司经营策略,严重影响海外拓展 各大财经媒体连续发布多篇报道四川锂矿企业遭殃海外投资遭遇挫折。单方面明确公司的经营战略。他们对商人的决策做出主观假设,凭空编造出许多谎言,比如商人对锂行业没有浓厚的兴趣,或者中国企业正在干涉外国公司的国有化进程等。经我们调查,发现文章中多处表述与事实不符,严重侵犯了公司的合法权益。 对于此前网上的传闻,有关部门已依法依规予以回应。 (来源:四川省网络举报谣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