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五五”关键词丨破解难题强化海洋基础
发布时间:2025-11-18 13:08
(图:王金晶) 11月15日,央视大连新闻(记者刘培军、见习记者易博文、丁一)近日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坚定维护陆海合作,提升海洋管理能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做强做优海洋装备制造优势,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围绕这一发展方向,“海洋强城”大连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施综合举措,从智能船舶到深海能源装备,从海洋生物繁育到现代海上运输服务,书写了“十五五”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答案。 在2025年大连航运商务大会展厅内,专业的虚拟现实船舶驾驶模拟器挤满了试用者。这个1:1的系统还原了大连港航道的真实场景,将波浪湍流、停靠时间表等真实场景翻译到虚拟空间中。新船员经过培训和考核后,即可上船实际操作。这不仅将登机前培训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15天,而且完全避免了真正的操作风险。 11月14日,参加者在2025年大连航运商务大会上体验专业的虚拟现实船舶模拟操作(总台央视记者刘培军摄) 不远处,大连海事大学研制的海鹰系列水下机器人正在进行模拟作业。内置精密钓鱼夹,可自动识别并储存海鲜。运营商可以通过陆基控制深水作业终端,让传统的“看吃”渔业更加智能、高效。 海洋装备、能源领域的“黑科技”更令人惊讶。在渤海湾沿岸的一家造船厂,巨型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焊接,数字孪生技术实时绘制整个船体建造过程,虚拟现实远程控制系统使工程师无需直接前往现场即可调试设备。大连庄河海上风电场拥有300多座白色风车,每座高100米。巨型羽毛的根部在风中轻轻旋转,将海风转化为清洁的电力。年发电量约40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省标煤1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万吨。为海洋经济注入持续的绿色动力。 科技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贡献值”,体现海洋强国建设动力不断增强。 海洋科技创新的飞跃:从“纸质专利”到“产业效应” 2005年前后,我国海洋科技领域还处于“追赶”阶段。基础装备依赖进口,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海洋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二十年后,这片风景已被彻底改写。智能捕鱼机器人、国产LNG船、深海养殖装置等越来越多“停滞不前”的技术正在取得突破,从实验室的“纸质专利”转变为推动产业成熟的“一定成果”。 这种变化最好的证据就是数据。 2024年全国海洋产品总产值将突破10万亿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其中渔业增加值43733亿元,海洋科学研究和教育增加值6653亿元。海洋公共管理服务增加值17209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37843亿元。 作为海洋经济主要增长极的大连表现也尤为亮眼,预计2024年全市船舶及工程装备业产值将达到约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年施工能力将达到1200万吨,总装施工能力将在日本名列前茅。 大连科研人员在这场海洋科技创新“决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赵云鹏,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从小就有海洋强国的梦想,20多年来一直深耕海洋工程研究。针对笼子笨拙、不合身的问题,他带领团队优化结构,采用耐腐蚀材料,打造出可以抵御12级台风的笼子。他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海水养殖设施工程设计国家标准。此外,针对海水养殖设施的灾害风险,我们还开发了预警技术和商业巨灾保险产品。 11月14日,2025年大连航运商务大会亮相造船新成果(总台央视记者刘培军摄) 台风天气对于赵云鹏团队来说是一个“技术试验场”。每逢台风季节,它不断地风暴过后立即在海岸上监测数据并航行至深水区收集网箱应力参数。目前,其团队研发的技术已应用于东海、南海、黄海、渤海四大洋区的30多个大型深海养殖项目。公司参与了全国多个海洋养殖场网箱建设,并创新引进生态围栏、一体化海洋浮灯捕捞装置等新型设施,使深海养殖实现“生态与效率双赢”。 这些变化的故事在大连不断上演。在大连长海县,全国首台海上扇贝分级清洗设备投入运行,实现了从捕捞到分级清洗全过程自动化,扇贝日处理能力达12万公斤/日,提高了效率效率提高20%,劳动力成本降低30%。大连海事大学与獐子岛集团项目联合研发的“水下机器人”,提供了从智能观测到精准捕捞的系统解决方案,使海洋农场管理“可视、量化、可控”;大连科技大学与长海深蓝渔业联合研发的“半潜式框架大型网箱项目”,克服了深海养殖空间有限的问题,单箱养殖能力达到海洋养殖场的3倍。传统的笼子。 从科研院所到海岸线,从专利到产业成果,大连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模式,使海洋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内部替代的力量:打破进口垄断,激活蓝色动能 广告海洋科技创新的进步从来不是单一技术的胜利,而是通过共同努力推动国内替代技术和产业取得的。 截至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长期面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的限制。优质轴承、导航系统等基础船舶支撑设备依赖进口,海水养殖设备大部分从欧美进口,深水动力设备关键技术被少数国家垄断。这不仅增加了产业成本,也限制了产业发展的独立性。 目前,中船大连造船厂已接收17.5万立方米LNG船“海运”号,成为全球少数有能力建造该类型高端船舶的企业之一。大连华瑞重工经过10年努力,成功研发出L型曲轴。大型船舶,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出口,实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跑国机”、“国机中轴”的梦想。也让大连培育了一大批“专、特、新”的航运配套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与此同时,大连还聚焦海上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领域,使海洋能源产业从“跟随者”走向“引领者”。 11月14日安布雷造船新成果亮相2025年大连航运商务大会(总台央视记者刘培军摄) 国产替代重塑了产业生态系统。今年以来,大连大型船舶工业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造船完工量、新订单量和在手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27.4%、34.1%和72.6%。订单预计将于 2029 年之前收到。船舶工业园区正在加快形成主导引领、支撑协调的产业集群。这背后是政策、科研和市场的共鸣。大连市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 “十五五”规划提出的海权战略,为海洋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大连海洋科技创新实践正在成为“从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典型范例。其核心在于构建“技术创新、产业进步、生态赋能”的完整闭环。 未来,随着“十五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大连将继续围绕海洋科技创新,加速推进推动海洋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构建更加完善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将更多“大连制造”海洋装备运往全国和世界,为海洋强国建设注入更强劲的“蓝色动力”。大连海洋科技创新故事,正在成为中国海洋新生产力不断崛起的生动注脚。